出社會開始工作的幾年後,通常會隔三差五的接到喜帖,可能來自同學、同事、親戚。甚至有陣子會很頻繁,頻率高到即使編列預算,還是免不了有幾天要吃泡麵度日。


剛開始接到白帖時,有來自廠商或客戶,也有來自同事、同學。倒是還沒接過自己親戚的,大約是「門衰祚薄」,沒什麼往來勤奮的親戚吧。


有記憶以來第一次參加告別式,是「臨危受命」去的。那時候年輕愛熬夜,參加早上八點的告別式特別痛苦。當年沒有捷運,早上六點多,匆忙和同事會合,攔了計程車...「到哪兒?」司機問。


這下尷尬了,「到殯儀館」?


誰願意大清早的遇上觸霉頭的事,這話我說不出口。還好同事經驗老到,回說:「麻煩您到板橋,xx路xx號,不好意思,我們要趕八點」,司機停了一下,點點頭沒再說話。快到時,司機問:「白包有準備了吧?」,這才發現彼此都沒準備奠儀的信封袋。

慘了,一大早的,去哪買?板橋殯儀館是民國74年啟用,當時附近可只有「柑仔店」呀。司機在附近繞了幾圈,剛好看到有家文具店的鐵門拉起,看穿著似乎正要去買早餐。趕上前去,我還沒開口,同事先說了:「不好意思,請問你們有賣紅包袋嗎?」,店家忙不迭地回:「有有有」,同事挑了一款,順便將旁邊的白包袋也拿了一包,一起結帳。上了車,司機稱讚同事說:「看你這麼年輕,做事很周到喔,不簡單」


或許現在的告別式上已經少有喪家會收奠儀,但是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上,因為同事說:「我們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人,更不會知道對方的忌諱。在社會上,沒有不知者無罪這回事」。的確,「不知者無罪」這句話只有「被得罪的人」才能說,那是寬恕。


至於忌諱,參加告別式應該不會有人穿紅色衣服去吧?除非...像這個人

 


以前參加過的大大小小公祭場面,通常都是有個司儀發號施令,旁邊還有襄儀把香點好遞給主祭者。行禮後,通常把香遞回給襄儀,而不用自己插上香爐。近日參加的告別式,去的匆促,沒多觀察,站上去才發現...(OS:ㄝ~香咧),只好學著旁邊的人,以右手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拈起一小撮香粉,提至眉中,行注目禮後將香粉放入旁邊的格子,行禮如儀。

回來查了一下,發現原來只有親屬才拿香拜往生者,會參加公祭的人,通常是朋友或廠商客戶,往生者不能承受用香拜,所以以捻香方式進行。(參見 這裡),只是以前參加的那些不就...(冏)


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」,此佛家七苦,在我看來,其實就是「求而不得」而已。不論是求生,還是求死,只要是求不得,自然就苦了。


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天開始,就一天比一天更靠近死亡。棺材是裝死人,不是裝老人,死亡沒有順序,不論年資,不看學經歷,生生死死,本屬當然,只是當面對死亡的對象是自己的親人時,未必就能輕易放下。


多少次抱著大掌櫃和二掌櫃,由衷的希望他們能活得健康,活的開心,當那一天來臨時,希望他沒有痛苦,不受折磨,眼睛閉上,一如往常的安睡,醒來時已經當天使了。


至於我自己,我想或許「生前告別式」是個不錯的選項。但是,先聲明,這「奠儀」是一定要收的,大家湊一湊,看一共收了多少,再選個餐廳也好,海產攤也可,用文言說「講古論今,月旦風雲」,用白話說就是「有仇報仇,有冤報冤」,此後天上人間,一拍兩散,互不相欠,不會有什麼話來不及說,也不用擔心我回來找你,豈不快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爵士貓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